Landbridge平台 | 电子版下载 常务理事单位 | 理事单位 | 会员单位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蒙古市场

“亲身体验完全改变我对中国的看法”——蒙古国记者近距离感受中国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7-18 14:11:15  来源:  编辑:

  “亲身体验完全改变我对中国的看法。”蒙古国记者协会肯特分会记者钢其木格在“遇见中国·遇见新时代”中蒙媒体上海江苏行联合采访活动中感叹道,“中国经济发展快、人民生活稳定,政府与民间合作广泛,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也非常好,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遇见中国·遇见新时代”中蒙媒体上海江苏行联合采访活动6月25日在呼和浩特启动,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蒙古国记者协会共同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在一周时间里,来自蒙古国国家公众广播电视台、《今日报》等23家主流媒体的近30名记者先后走访了上海、苏州、南通、南京等地,亲身体验中国在科技创新、城市治理、生态修复、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成就,并通过自己的报道向蒙古国民众描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图景。

​​​​​​​  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

​​​​​​​  中蒙联合采访团走访的第一站就来到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深入了解“微创”系列机器人的发展经验。微创集团聚焦手术机器人产品领域,通过自主研发和国际化深度产业合作两种模式,研发了覆盖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经自然腔道和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五大赛道的产品。

​​​​​​​  微创集团展现出的深厚研发实力与强大产品力令记者们赞叹不已。蒙古国达日达斯网记者乌尼日陶格套对记者说:“在蒙古国,癌症、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很高。因此,远程控制先进医学技术和能操作手术的新型机器人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

​​​​​​​  乌兰巴托新闻网记者阿拉坦吉嘎苏也说:“蒙古国国土面积广阔,许多人生活在牧区。由于路途遥远,加上当地医疗条件落后,生活在牧区的牧民无法立即获得医疗援助和服务。微创集团开发的医疗器械能够提供远程遥控手术和紧急救护服务,因此我非常感兴趣。如果有这种技术,蒙古国公民将能够及时获得医疗服务。”

​​​​​​​  在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变革,在这一领域,中国是当之无愧的领跑者。采访期间,来自蒙古国的记者们就亲自体验了一把人工智能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  在苏州市采访的第一站,记者们来到了位于相城区的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示范区智控中心。刚下大巴车,记者们的目光就被门口停放的两辆无人驾驶巴士吸引。蒙古国胡门赐网记者孟赫索伦嘎告诉本报记者:“以前,我只在科幻电影里看到过无人驾驶汽车,但今天,我能有机会亲身体验和感受无人驾驶汽车,我感到非常高兴。中国发展速度迅猛,希望蒙古国也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尽快达到中国的发展水平。”

​​​​​​​  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蒙古国记者们先后体验了车机智能语音交互和智能家居语音交互,对产品展现出的卓越技术能力惊叹不已。当智能家居场景中的窗帘应声打开、吊灯应声亮起时,他们不由地发出赞叹。

​​​​​​​  城市治理,营造舒适家园

​​​​​​​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城市治理成为困扰世界许多国家的难题。在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采访团见证了上海城市治理的最新成果。近年来,五里桥街道积极推进加装电梯工程和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据五里桥街道桥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钱姝磊介绍,2018年,五里桥街道恭房小区率先实现黄浦区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零的突破”。围绕电梯加装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五里桥街道积极总结成功经验,创造了加装电梯的“五里模式”,带动更多小区加入加装电梯的队伍。

​​​​​​​  采访团的蒙古国记者兴致勃勃地试乘了居民楼加装的电梯,并且对这种居民与社区共同推动的治理模式十分感兴趣。当了解到政府会为加装电梯的工程提供40%以及最高不超过28万元的财政补贴时,更是对这种来自政府的支持表示赞赏。

​​​​​​​  乌兰巴托新闻网记者阿拉坦吉嘎苏表示:“在蒙古国,也有许多楼高五六层且没有电梯的旧小区。此前我的理解是电梯只能在楼内安装,到了五里桥才知道,电梯也可以安装在楼外。我认为蒙古国也应该大力推广这类工程。”

​​​​​​​  在五里桥街道龙华居民区,采访团的记者们还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小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的全过程。据龙华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刘星泉介绍,五里桥街道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每周定期开展变废为宝“绿色课堂”等环保工作。为解决垃圾分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小区居民还开动脑筋、积极创新,发明了“湿垃圾专用架”,有效帮助居民进行湿垃圾的分类处理。

​​​​​​​  蒙古国大众网记者宝音德力格尔说:“上海市民对改善生活环境的真诚关注让我感触很深。除了对垃圾进行分类,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是,居民们会自发将橘子皮等废料填埋在小区花坛中,让以前无法生长花草的土壤得到了恢复。”

​​​​​​​  在上海市长宁区的古北市民中心,蒙古国记者们亲身感受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硕成果。古北市民中心集事务受理、生活服务、文化交流、社区共治功能为一体,是古北社区的公共服务站。在这个拥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3.3万多居民的大型社区,古北市民中心为方便本国和外籍居民办理政务,积极推动创新,设立了居民自助办理点和外籍居民一站式办理窗口。此外,古北市民中心还推出促进中外文化融合的项目,例如儿童汉语培训班等,帮助外籍居民更好融入社区生活。

​​​​​​​  蒙古国《今日报》记者米格玛尔吉日嘎拉说:“古北市民中心这些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的想法很赞。比如能够通过一个窗口就办理800多项业务,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此外,市民中心还举办了很多针对老年人和外国人的培训班,并且开设了图书馆,这些都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居民的权益,我感到非常羡慕。”

​​​​​​​  生态修复,打造绿水青山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上海江苏采访期间,沿途城市和乡村山明水秀的环境令蒙古国记者印象深刻。乌兰巴托新闻网记者阿拉坦吉嘎苏说:“我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在生态环保、建设绿色城市领域取得的成就。希望我们能够学到更多生态环保、建设绿色城市方面的经验,运用到我们自己国家的发展中。”

​​​​​​​  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让这位蒙古国记者产生了这样的感慨?原来,在采访期间,蒙古国记者们先后走访了南通五山滨江片区和南京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通过观看展板、聆听讲解以及亲身体验,感受到了中国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方面的决心与耐心,见证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沧桑巨变”。

​​​​​​​  南通五山滨江片区拥有沿江岸线约14公里,历史上老港区、破厂区、旧小区、小景区相互交织,多头分割管理,污染问题突出。自2016年以来,当地相继拆除、搬迁203家散乱污企业,腾出沿江岸线12公里,新增森林面积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优美的景色令蒙古国记者们流连忘返,他们纷纷掏出相机和摄像机拍摄,记录下眼前的美景。

​​​​​​​  在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蒙古国记者们着重了解了长江生态修复的可喜成果。蒙古国记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乌干巴雅尔在采访结束后感慨道:“从长江‘十年禁渔’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在这里,我也了解到中国生态修复的成果。‘从捕鱼人到护鱼人’的故事说明,中国不仅重视生态修复、环境治理,也关注民生,为长江渔民创造了更多工作条件。总之,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为全球环境治理做出了很大贡献。这值得肯定,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  遗产保护,传承文明精华

​​​​​​​  采访期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给蒙古国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是苏州的御窑金砖,还是南通启东的版画,抑或是南京的古城墙,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都令记者们眼前一亮。

​​​​​​​  在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传承至今的“御窑”文化让蒙古国记者们大开眼界。博物馆将御窑金砖“开物”“成器”“致用”的不同历程完整展现,生动再现了御窑金砖从阳澄湖畔的地域性物质原料黄泥粘土到皇室御用“天下第一砖”的过程。蒙古国记者们对御窑金砖烧制过程所展现的精湛技艺,以及这种技艺能够流传至今感慨万千。蒙古国记协肯特分会记者钢其木格说:“这些文化遗产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并向当下的人们讲述了过去民众的生活,直接反映出古代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这一点让我感触特别深。”

​​​​​​​  南通启东版画院是中国第一家版画院,建院30多年来,已创作出1000多件优秀作品。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启东版画院的前身“木屑花”业余木刻组就已经成立,出版了手拓本《木屑花》黑白木刻集。蒙古国《今日报》记者米格玛尔吉日嘎拉说:“《木屑花》木刻集非常精美,我很喜欢。回国以后,我会向蒙古国民众宣传中国在传承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工作。”

​​​​​​​  南京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其中,原名聚宝门的中华门是南京明城墙的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是中国古代防御性建筑的杰出代表。登临中华门,采访团一边感受历史痕迹,一边欣赏现代都市风光,历史和现实在那一刻交汇。

​​​​​​​  站在“天下第一瓮城”中华门的顶层,扎日格网摄影记者苏嘎日苏荣不禁感慨中国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力度之大。他告诉记者,南京不仅能保护好这些古迹,还能通过面向公众开放从而起到教育意义,“我们国家也有很多文化古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报道向蒙古国人民介绍中国的这些好做法”。

​​​​​​​  行走苏沪,架起沟通桥梁

​​​​​​​  7月2日,中蒙媒体联合采访活动在南京圆满落下帷幕。活动结束后,蒙古国记者们纷纷表达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赞赏,并表示将把他们在上海江苏采访期间的经历介绍给蒙古国民众,用真情实感架起两国沟通的桥梁。

​​​​​​​  蒙古国索宁网记者朝亦扎勒说:“我曾在2019年来过中国。但这次来中国参观采访,我的感受更加深刻。在这四年里,中国取得了更大的发展。”他说,2019年来中国时,中国还在宣传打赢脱贫攻坚战,而2023年再次来到中国,他亲身体验到中国全社会向人工智能、未来科技领域的发展,这也诠释了中国的发展速度和目标。

​​​​​​​  蒙古国网络发展联盟主席孟赫都拉表示:“这次联合采访活动的采访地点选择得很好,十分贴近百姓生活,也很好地展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成果。特别是对于Z时代的一些网络媒体记者而言,通过走进中国,了解真正的中国,他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认知。他们有的已经通过报道向蒙古国民众介绍了中国的精彩发展和成就,读者对这些新闻报道非常感兴趣。”

​​​​​​​  蒙古国记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乌干巴雅尔也说:“本次蒙古国采访团中有很多年轻记者,他们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中国的快速发展,感受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意识到中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蒙古国采访团记者将客观、及时、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国内受众,让更多蒙古国民众了解中国的发展成就。”
常务理事单位